关于舆情处置“剧本杀”演练的讲解

越来越强调处置舆情实际工作能力的大背景下,通过基于不同舆情发展阶段而进行的应急演练正在成为各级各部门开展舆情处置教学和的核心培训课程。

这段时间,有不少圈内读者就应急演练的方案设计、工作组织和效果评估等问题提出咨询,这篇简要讲讲,以供参考。

我始终认为,这种带有强烈沉浸式体验的剧情式桌面推演,其演练脚本的定制化设计是核心中的核心,是整场舆情实战技能教学的“灵魂”。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组织主体,即便是采用同样的演练题材情节,也是需要根据当地决策者对舆情总体的认知情况、组织主体在横向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及参与部门处置舆情的成熟程度等方方面面来做针对性的差异化设计,以达到检验现有的舆情应急工作预案还存在哪些不足、还有哪些短板的目的,为后续进一步优化工作预案提供必要的指向性依据。

也就是说,如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演练脚本的剧情设计就要尽可能地进行“私人订制”,不建议想当然地“拿来主义”,去复制一些周边地区、同职能领域部门已经开展的演练脚本。这是因为即便是同一个部门、同一个领域,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之间也会存在比较明显的现实差异,比如有的地区,因为属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舆情规律的认知比较到位,相关涉网部门往往相对比较“强势”,横向协调的能力会比较强,一些涉及职能交叉的事情可以很顺畅地协调下去,而有的地区,因为决策群体的陈旧思维掣肘,加上涉网部门横向协调能力的限制,一些“拿来”的脚本内容往往会与实际情况出现不同程度的“脱节”,容易造成一场演练的“热闹”之后,原来该怎么办的还是怎么办,原先怎么搞的还是怎么搞,反而背离了应急演练的设计初衷。

因此,就应急演练的方案设计、工作组织和效果评估这几个问题提供几个可供参考的工作方向,希望能给圈内读者以帮助。

一是要有明确的目的。开展舆情处置演练的目的,是为了当实际发生各类突发性舆情时,特别是面对横跨多部门、多领域复杂舆情的情况下,能够有相当迅速的工作反应,包括信息核实、决策拍板、通报审定、公开回应、正面引导等一系列牵涉方方面面的既定程序。需要注意的是,开展沉浸式舆情演练,要注意避免进入“大而全”的思维误区,即认为参加部门越多越好、涉及环节越细越好,因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工作的针对性,反而令演练效果大打折扣。我比较推荐按照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综合执法、食品安全等小领域开展演练设计,将参与部门尽可能地控制在8个以内,通过一些跌宕起伏的剧情设计,来反向增加整个演练过程中的游戏性、互动性和参与性,以此最大限度地巩固演练效果。

二是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我参与的一些演练脚本撰写经验来看,前期对当地舆情现状、主要领导的舆情认知以及横向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等情况了解,显得十分关键。这是因为所开展的舆情应急演练要以这些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调研为创作基调,只有这样创作出来的演练脚本才会具有非常的针对性,不至于出现脱离实际的情况,反而不利于演练效果的最大化。从我的经验来看,在选定一个领域、一个事件后,要下沉到涉及部门当中去,跟参与部门的干部、中层和领导进行深入的座谈,再到老百姓较为集中的地方走走看看,最后在借助平台手段抓取当地比较典型的舆情事件样本后,再入手撰写实际演练的脚本,这样写出的脚本才会“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三是设计跌宕的剧情。现在的很多类似舆情应急演练,大多是“程序式”推演,没有设计存在不确定的“剧情”和“情节”,导致整个推演从一开始就知道了舆情结局,缺乏趣味性、心跳感和冲击性,这是较为明显的共性问题。一方面是缘于撰写脚本的人大多缺乏实际处置工作经验,缺乏对网络舆情充满不确定性的感性认识,一方面是受制于“拿来主义”,没有用心去为当地做更有针对性的修改和撰写。

四是总结改进的措施。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是演练之后的及时总结,及对现有舆情应急处置预案的针对性修改和流程性完善。我建议大家在演练之后,都要将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个个记录,一个个解决,最终通过真正助力舆情应急处置预案的系统化完善。我有一个可能有失偏颇的判断,不知道对不对:当下大多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制定的舆情处置应急预案基本上都“束之高阁”,锁在保险柜里。也就是说当舆情真实发生时,实际处置流程往往不会按照文件中所述的样子来开展。这是因为文件的制定会受到越详细越好、越精细越棒的惯性思维影响,导致演练预案大多呈现较为明显的“化简为繁”倾向,而实际过程中因为争分夺秒的客观原因,处置工作要最大限度的“化繁为简”,这就客观上形成了处置预案只为“演而演”的尴尬困境。(墩墩舆情课工作室)


Leave a Reply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