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清明节网络舆情风险透视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清明节,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缅怀先人、传承文化的深厚内涵。然而,在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同时,近日出现的多起因祭祀烧纸引发火灾、AI“复活”逝者引发家属不满等事件,也让防火防灾、移风易俗以及AI“复活”等话题,成为今年清明备受关注的舆情热点。这些话题不仅反映出社会变迁下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新思考,也暴露出话题背后潜藏的舆情风险点,需高度警惕。

01 传统祭祀引发多起火灾,安全警钟需长鸣

清明节期间,焚香、烧纸钱等祭祀活动频繁,而春季气候干燥,使得火灾事故成为潜伏的“灰犀牛”,一旦疏忽大意,便会引发影响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故与舆论危机。

近日,全国多地已发生多起因祭祀活动引发火灾的事故,为清明节期间的火灾隐患敲响警钟。3月9日,在大郑线附近,一农民在坟头烧纸,荒火蔓延至铁路防护网内,烧毁铁路防护网10片,造成价值人民币1000元的损失;3月26日,海丰一名男子在扫墓祭祖时因点燃蜡烛、香支等物品而引发山火;无独有偶,3月29日,在北京通州区,有关部门接连查处了两起因祭祀活动引发火灾的违法案件。

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了直接的生态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波及范围更大的次生事故与灾害。此类事件的频发,在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更对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构成挑战。

02 移风易俗需久久为功,切忌“一刀切”

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倡导绿色、低碳、文明的祭扫方式,旨在净化城市环境,引导公众积极践行无火祭扫新风尚。然而,传统风俗往往被视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改革、移除过程中易遇到一定的阻力。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中,若采用过于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策略,往往容易被舆论误解和放大,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近日,南通市民政局、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通告》,规定全市范围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制造、销售冥币纸钱、纸扎实物等封建迷信殡葬用品,在舆论场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部分舆论观点认为,该通告对于移风易俗的做法过于草率,“一刀切”禁止制售纸钱等行为是强制群众割舍传统的情感纽带和精神寄托,同时也缺乏对民俗文化和传统的尊重、人文关怀(参考:《江苏南通“一刀切”禁止制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触发了哪些舆论争议》)。

移风易俗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过于直接和激进的做法,往往容易引发公众对公权力“边界”问题的探讨,更难以获得认同和支持。祭扫习俗历史悠久,深入人心,因此在推行移风易俗新风尚时,更应注重“倡议”而非“禁止”,“引导”而非“强迫”,以更加温和、理性的方式逐步更新公众的观念和行为习惯。

03 政策制定需加入人文关怀考量

老年群体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于逝去亲人的情感需求与祭扫的参与意愿更为强烈且不容忽视。3月21日,北京市提出将在清明期间组织多批次骨灰海葬活动,年龄限制为14周岁至69周岁之间。该政策发布后,不少网民对该政策表示认可,认为其在推动绿色殡葬的同时也给市民提供便利。然而,舆论场中也有声音表示,该政策的年龄限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老年群体。舆论表示,70岁以上的老人同样作为亲属子女,应同样享有参与海葬活动的权利。年龄限制不仅剥夺了老年群体表达哀思的机会,还可能引发社会对政策公平性和合理性的质疑,从而产生负面舆情。

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因部分群体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具有特殊性,有时会出现忽视特定群体需求的情况,从而引发负面舆情。这不仅可能影响政策的顺利推行,还可能损害政府的公信力。

04 殡葬AI“复活”服务兴起,警惕背后潜藏风险

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已渗透至殡葬领域,带来了诸多创新实践。2023年底,上海已推出“AI礼祭”服务,为逝者制作“数字人”并策划个性化追思仪式;2023年清明节前后,北京等地也进行了数字科技殡葬的试点,人们可在墓位上观看逝者生前的活动影像,体验沉浸式的网络追思,甚至通过直播和手机程序参与云端祭祀活动。近期,随着AI换脸技术成熟和普及,清明期间也有不少殡葬服务引入AI技术“复活”逝者,让逝者与生者实现“对话”。这种通过技术手段让亲人“复活”以寄托哀思的方式,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商业化的流水线服务。

AI“复活”技术确实为那些希望与逝去亲人再次“相见”的消费者提供了可能,然而,这种技术的过度商业化所带来的潜在问题也逐渐浮现,特别是关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已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参考:《AI“复活”逝者催生行业热潮需要关注哪些风险》)。清明期间,祭扫需求旺盛,AI“复活”案例或将激增,如何应对其可能引发的法律、伦理纠纷,是舆情风险管理的重点之一。此外,AI“复活”技术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其商业化进程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包括价格不透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和监管措施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消费者的体验,还可能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鉴于AI“复活”技术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将其应用于殡葬领域时必须保持高度谨慎,以防止潜在的道德和法律风险的发生。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技术应用的边界和限制,规范行业行为。同时,企业和平台也应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确保技术的合理、合法应用。(康奕凡)


Leave a Reply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