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困境与出路

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舆论引导是媒体组织以发布、传播新闻报道、评论等诸多形式对广大受众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进行影响,从而进一步对社会舆论产生导向作用的过程。舆论导向功能是我国新闻传播活动,尤其是主流媒体的传播活动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社会功能,具有监督我党立党为民、政府依法行政、保障公权为民所谋、确保社情民意上传下达的艰巨使命。

一、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困境:舆论环境呈现复杂态势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环境呈现出技术门槛消失、去中心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强化的特性,不仅延伸了传者和公众的表达空间和公共讨论空间,并且大大增加了对各种信息、意见的包容力及扩散能力,这意味着新媒体环境在赋予舆论更多表达、曝光机会的同时,也为舆论引导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政府、媒体等公权力机构:舆论多元化下的公信力危机

新媒体环境下,尤其是网络媒体的门槛降低、技术赋权带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传统舆论引导下处于权威地位的政府、媒体等公权力机构面临去中心化的威胁——数量庞大的网民的众说纷纭、网络推手别有用心的舆论策划、公民记者、自媒体及网络意见领袖的强大影响,使政府和媒体的声音淹没在主体多元的传播空间里。

同时,公权力机构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薄弱,缺乏对信息传播的有效驾驭、沟通、掌控能力,公信力的丧失可能其加大陷入“塔西佗陷阱”的风险,从而增加舆论引导与管理的难度。刺死辱母者事件被曝光后,济南公安官微面对网民铺天盖地的舆论及质疑声,以“毛驴怼大巴”的失当言论进行回应,加剧了网民的愤怒及政府的信任危机,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狂欢”的受众:被赋权后的非理性及媒介素养的缺失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表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其个性及理性就会被埋没。这样的一种非理性的群体极化现象,在新媒体语境下的舆论表达则更加得到强化及凸显。在若干社会舆情事件中,大量的网民由于媒介素养的缺失,对信息的判断水平有限,被所谓“优势意见”裹挟,不假思索的转发各种评论,习惯性的运用对抗式解读解构官方话语。

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在某些情况下已经成为“离场介入者”的狂欢,这种匿名的、处于事件相关利益之外的“离场介入”群体,可能导致媒介暴力、舆论侵权的后果,其言论的情绪性和煽动性极易激起其他受众的剧烈反响,从而引发非理性的舆论狂潮。新媒体环境下此起彼伏的非理性舆论狂潮,大大加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如九寨沟地震中吴京“被逼捐”,就是网民非理性和情绪化的表现。

(三)庞杂信息意见群的碎片式传播、病毒式扩散

网络信息传播对于时效性、注意力资源的追求,导致新闻生产急于求成,采用标签式、结论式的表达,忽略了信息内容的真实完整,从而催化迭代新闻语境下新闻反转和受众的碎片式阅读,使受众表意实践时,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由于情绪刺激做出盲目和错误的判断,舆论环境被污染。

彭兰认为,如今互联网中的内容生产是由多个节点共同参与的分布式生产,这个节点不仅是专业媒体及政府机构,还包括广大网络用户,这就导致信息的海量庞杂、情绪化的解构与表达及真假难辨的泡沫化、娱乐化叙事大行其道,从而使信息准确性的认识及核实的困难大大增加。加之网络传播的多级化和病毒式扩散特征,一旦发布,传播者很难对信息后续发展及舆论产生进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媒体及政府机构引导舆论的难度加剧。

(四)网络舆论自身的局限性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舆论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有赖于媒介意见环境的营造。“沉默的螺旋”理论在新媒体语境下仍可见一斑,多数情况下,网民网络舆论的形成极易受到“大多数”网民的“公开的意见”所营造的意见环境影响,这种意见环境往往斥诸大量情绪化、煽动性的极端言论,使舆论呈现自发性、盲目性的特征。

二、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出路

(一)健全和落实有关网络舆论的相关法制规范

舆论引导应纳入法制约束的框架。建立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强化信息核查与把关,剔除极具煽动性、情绪化、真假难辨的低质量信息及言论;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治网、积极引导、执法必严,对不负责任、带来严重不良影响的煽动性言论的制造者严惩不怠;同时,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工作机制,完善追责机制,为舆论引导提供洁净的舆论空间及良好的制度保证。

(二)纵向提升网络舆论素养:从公众到政府

(1)培养公众理性,提升媒介舆论素养

媒介素养影响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判断、评价及使用能力。面对新媒体海量复杂的信息及舆论,媒介素养的缺位使受众对信息的选择及判断更加困难,新媒体中群体化的交往方式,消解使用者的质疑及批判能力,做出非理性的分析和反应,从而影响舆论场的良好氛围。因此,传播者和社会教育机构要肩负起提升公众媒介素养的职责,提升受众的理性及正确分析媒介信息、提出批判意见和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对于技术赋权带来的公民记者,同样应该提升其专业技能。

(2)提升公权力机构的网络及舆情素养能力

舆情迫切需要政府机构、媒介及组织以权威的表态、解释及承诺的形式进行舆论引导,以消解舆情持续发酵可能带来的破坏力。应对舆情时,这些公权力机构应及时、高频率、多渠道、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应,并且在语言风格等表述策略方面注意技巧,切忌逃避或对抗式回应,对舆论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建立健全网络舆情人才、团队与技术系统建设

在“纸包不住火”的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的传播效应被扩大,这些舆情可能进一步酿成负面社会事件,此时正面的舆论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8月份的海底捞后厨事件被曝光后,海底捞方面不仅在第一时间发表道歉声明,并且持续、多次进行说明及表态,在一定程度上迅速扭转了危机局面,其危机公关范本被广泛传播与学习。

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环境的复杂态势使得舆论引导充满挑战,但媒体及政府部门仍可借助制度的保障使舆论引导得以常态化、规范化,提升公众、各机构组织及政府的媒介素养,以理性、适当的手段应对舆情、引导舆论,这种挑战是可以有效应对和避免的。

舆论引导是指传播者通过对有关信息的组织、选择、解释、加工和制作来影响公众舆论的耗散状态,进而促使其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一种社会过程,舆论引导由政府、媒体、公众三者共同作用。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之下,正是由于匿名性、及时性、交互性等特质,一方面赋予了舆论更多的表达空间,但另一方面也为舆论引导带来了严峻挑战。

答题:

(一)舆论引导的困境之思

1、信息太多,政府与媒体处理不过来

(1)频出的舆论热点让引导应接不暇

当新媒体带来“新闻搭车”之后,舆论的热点频出,这增加了引导的难度,引导随之失去了准心。

2、容易跑偏,干扰核心事件的处理

(2)跑偏的舆论话题干扰议题聚焦深入

各种热点扎堆表达的“搭车”,反而干扰了核心议题的深入,舆论看似热闹,但真相依然原地踏步,这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公众的焦虑和情绪化。

3、容易产生谣言

(3)群体传播失控,流言谣言满天下

根据奥尔波特的流言流通量公式R=IAU,集合行为事件重大,与人民利益相关度高,人们在危机事件面前充满恐惧,而此时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低,便会导致“群体极化”,从而滋生大量流言谣言。在抢盐风波中,谣言就是驱使着人们疯狂购盐,尽管央视有过辟谣,但是在第三人效果作用之下,人们“宁愿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舆论呈现盲目性特征。

4、你一言我一语,很难达成共识

(4)舆论的众声喧哗让共识更难达成

自媒体环境下“新闻搭车”的必然性结果是舆论的多元表达,由于自媒体把关缺乏理性,众声喧哗成了舆论常态,从而使共识越来越难达成。

5、一旦事情没能及时解决,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5)政府与媒体的公信力下降

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受众会根据“需求”的“满足”程度来改变自己的媒介印象,从而改变今后的媒介期待。一旦受众的信息需求无法满足,将降低政府与媒体的公信力,削弱“可信度”,“权威级层”出现分裂。(可以结合今年的刺死辱母案,毛驴怼大巴,或者红黄蓝幼儿园事件)

(二)舆论引导的解困之路

(1)完善新媒体公共信息发布制度

传递权威准确的信息,加强官方舆论场: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发言能力与质量;打造政务官微平台,建立热点回应机制;强化政府门户网站的效用,积极设置议题。

(2)运用新技术加强舆情预警机制

一方面,利用新技术构建新媒体舆情监测系统,即时跟踪信息,加强日常舆情分析;另一方面,加强监测队伍建设,提高技术应用能力。比如人民网舆情监测中心现在已经利用大数据分析,能够及时检测出舆情动向,以便更好引导舆论。

(3)把握关键节点及早介入

掌握好新媒体舆情传播规律,积极介入,以诚挚的态度应对质疑,以合理的处置平息意见,对引导舆情、消除危机至关重要。

(4)善用新旧媒体联动合作

利用新媒体传播及时、覆盖广泛的特点,做好危机预警与公关;利用传统媒体权威系统、把关较强,积极设置议题,转移受众注意力到建设性话题上来。打通两个舆论场,推动同频共振。(结合今年的刺死辱母案的媒体表现)

(5)充分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意见领袖在其既定群体内拥有话语优势,他们在与一般受众的互动中能左右舆论走向,舆情管理者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便于消除危机状态下公众的逆反心理。


Leave a Reply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