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风险舆情前瞻报告

整体舆情观察

进入3月,全国两会召开,敏感议题、奇葩提案、不当报道等方面均存在风险,需做好针对性防范;3•15晚会期间的维权爆料及事后处置极易引发次生舆情,重创企业及地方形象;春耕春播相关农资供应、气象灾害与秸秆焚烧安全隐患受到广泛关注;在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的当下,国际妇女节需警惕“泛娱乐化”等倾向,企业也应注重营销方式,避免翻车;“十四冬”陷假赛风波,国内体育发展环境受到严重质疑;Sora大模型问世,版权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对其他行业的冲击影响等内容成为舆论焦点;经济数据公布等情况导致近期经济领域话题热度攀升,外界唱衰及违法违规案件需引起重视;快递新规施行在即,行政罚款质疑及行业乱象或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02舆情风险点预测及应对建议

根据历年同期舆情数据、热点事件等信息,结合2月下旬舆情态势,现对3月做如下舆情风险预测,并给出相关风险应对建议。

#“两会”期间宜做好舆情针对性防范#

3月,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即将到来。历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各类媒体、广大网民共同塑造出热烈的线上舆论场。但与此同时,各类舆情风险出现的几率也在进一步增加。

#警惕敏感议题讨论偏离主流舆论方向

两会前后正值妇女节、就业季等节点,“诱拐妇女儿童”“延迟退休”等敏感议题密集出现,舆情风险激增。有关部门及主流媒体需要重视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多种声音或将带偏舆论方向,如部分自媒体借由敏感议题炮制信息,鼓噪消极及对立情绪;二是议题相关负面旧闻或将再次引发讨论,“网络戾气”提升,正面舆论引导空间一定程度被挤压。

#警惕“雷人提案”过度占据舆论空间

每年两会,总有一些或是不切实际、或是不合逻辑的提案引发舆论吐槽和调侃,如“建议将法定结婚年龄下调至18岁”“恢复农业税”等。一方面,这些“奇葩提案”过度占据公众的舆论空间,导致部分重要议题被舆论忽视;另一方面,这些“雷人议题”引发“娱乐化”讨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众对代表委员的信任度,同时也影响了两会的严肃性。

#警惕不当报道、过度解读造成舆论误读

两会期间,政府部门、各类媒体及其他相关主体易在宣传报道过程中产生负面舆情。一是报道内容、方式不当或引发小微舆情,如随意使用简称或略称、宣传素材使用不当、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现象等;二是过度解读或带来舆情隐患,如聚焦某一议题长篇幅、长时间放大报道,造成公众对于这一议题产生认知偏差。

#警惕境外势力借机故意曲解、恶意炒作

近些年,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泛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加激烈。每逢两会,总有境外势力通过造谣、夸大、曲解等手段借机煽动言论、带偏节奏,妄图干扰我国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生态。此外,3月适逢“雷锋月”,此类舆情易叠加。

#警惕特殊节点突发事件负面效应被放大

特殊时间节点,一些突发事件被放大审视、讨论的几率大为增加,常见突发事件包括: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政企职工发表不当言论、网络出现重大曝料等。

应对建议

各级政府部门重视提案、议题的权威解读,通过政务新媒体抢占主流话语权;主流媒体要肩负起社会责任,尽可能淡化个别奇葩提案议案的宣传报道,引导正向舆论方向;各类企业要做好舆情风险大排查,多点发力做好“两会”期间舆情管控工作。此外,政企主体在政治敏感期,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以及舆情风险预警、监测能力。

#3•15晚会前后多重舆情风险加剧#

近年来,公众对3•15晚会的关注度及参与度持续增长,反映出消费者维权意识正在逐步提升。临近3•15,相关投诉维权案例频频曝光,3•15晚会日更是成为企业品牌信誉和地方形象的一次大考。

#消费者或在3•15期间集中爆料维权

临近3•15,部分消费者会因前期投诉得不到有效解决,选择在3•15前夕通过个人社交平台发布相关敏感舆情,公众举报、投诉量剧增,也有消费者联系当地电视台民生频道、生活频道,进行线下维权。通过对近年3•15曝光的案例分析发现,产品安全、信息安全、虚假营销及食品安全成为最易出现爆料维权的领域。

#3•15晚会易波及地方产业及政府形象

每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期间,媒体或行业协会都会推出一批典型侵害消费者权益企业,关注度高、影响深远。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曝光会引发公众对地方监管缺失的质疑,并重创当地相关产业链,应高度重视。2022年,“土坑酸菜”词条登上社交媒体热搜,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是上下游产业链遭受重创,湖南华容县30万人种植的芥菜无法出售,13万多从事酸菜加工产业的人员面临失业;二是属地政府遭受监管不力质疑,岳阳市4名官员被追责;三是地方支柱性产业遭重创。以上影响,在当前各地大力全面恢复经济增长时期,一旦发生将引发连锁负面效应。

#被曝光对象回应情况及监管部门后续处理易引发次生舆情

3•15晚会期间被曝光对象一般会第一时间予以回应,争取“灭火”,他们的回应情况也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话题。除此之外,被曝光对象所在地监管部门的后续处理也易引发重点讨论。网民对企业整改和市场执法存在高期待,企业整改行动以及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通常或成为新的关注点,若整改、执法力度达不到网民预期,很可能出现次生舆情。

应对建议

3•15前后,消费者投诉呈上升趋势。企业需要畅通客诉渠道,诚恳沟通,妥善处理各类问题。根据近半年来爆发的负面新闻关键词和今年3•15前的重点负面及隐藏负面加强网络监控,提早准备预案。相关部门也应严格执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春耕春播期间负面舆情易发#

当前春管春耕由南向北陆续展开,抓好春耕备耕生产是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2月,“春耕”网络信息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反映了3月春耕即将迎来大潮,相关话题热度仍会上行。与春耕紧密相关的农资供应、气象灾害与秸秆焚烧安全隐患成为普遍关注的话题。

#农资供应情况成舆论场重要议题

“春耕”话题主要关注以化肥、种子为代表的农用物资即“农资”的供应情况。农资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关系着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切身利益。一是重要农资如化肥价格波动可能导致农民焦虑情绪蔓延进而出现囤积现象。二是假冒伪农资不仅影响农作物生长还最终影响产量和收益。三是针对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的整治活动报道也会引发人们对市面上广泛存在假农药、假化肥的猜测和担忧。

#防范应对寒潮天气成春耕备耕“重头戏”

防范应对寒潮天气,是当前春耕备耕的“重头戏”。寒潮天气过程气温起伏剧烈、雨雪范围大,易造成农作物受冻,农业设施损毁,畜禽、水产品生产受影响,鲜活农产品运输受阻。近期,在寒潮天气影响下,我国中东部气温出现剧烈起伏,强降雪、冻雨落区与2月上旬雨雪冰冻天气影响区域高度重叠,可能给当前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市场农副产品供应,市场价格也可能出现波动。

#焚烧秸秆存在多重安全隐患

春耕期间焚烧秸秆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焚烧过程中易出现火借风势而失控的局面,秸秆焚烧产生的浓烟除了导致大气污染,还会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同时,焚烧秸秆还易引发多重舆情风险。一是在普及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期间,专家学者给出的处理建议难以施行,引发农民不满情绪;二是秸秆处理的监管难题易引起公众反感;三是在相关执法中极易造成冲突,引发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应对建议

权威媒体应加强舆情引导,主动设置议程。关于重大事件以及重要局势对农资乃至春耕的影响应由权威媒体出面进行解读,掌握涉农话语权。市场部门通过抓好农资储备供应、加强农资市场价格监测等方式,保障农业生产用肥用药所需。此外,有关部门还应提升基层管理水平和管控能力,减少因焚烧秸秆引发的矛盾。(文/拓尔思小察)


Leave a Reply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