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然灾害网络舆论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自然灾害处置不当,极易引发网络舆情,及时正确地处理好自然灾害舆论引导工作,是政府部门应对自然灾害的必修课。历年来,我市高度重视自然灾害网络舆论工作,但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极易存在以下问题。

工作存在问题:一是多部门上报数据不一致易引发舆情。洪涝灾害雨水情信息来源渠道多,政府部门(应急、水利、自规等部门)和新闻媒体在上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存在影响领导决策判断或群众质疑信息真实性的风险。二是报道概念模糊影响应急处置。山洪灾害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均为我市常见的自然灾害,二者有时候很难严格区分开来,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表述不一的情况,致使相关责任部门或社会救援力量在抢险救灾前期准备不足。若研判不准,处置不力,将使得灾害与负面舆论相互叠加,导致舆情迅速发酵。三是自媒体夸大曲解,制造焦虑。传播不实信息,渲染网络恐慌情绪。四是缺乏专业网络舆情力量支撑。由于部门相对独立,存在舆情监测存在数据采集不全,信息抓取有遗漏的情况,加之部门没有专门舆情监测分析工作软件及技术支撑,工作手段原始低效,因此一旦出现信访网络舆情,通常只能就事论事,疲于应付,常处于被动局面。

风险应对建议:一是完善灾害信息沟通联络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如公安、应急、网宣、官方媒体等)、市县、跨区域之间的自然灾害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及时联合会商研判,准确掌握自然灾害的相关情况,核准重要敏感数据信息,做到多渠道收集、单渠道发布,确保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二是网络舆情应对“堵”不如“疏”。自然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部门应当主动抢占舆论场主动权,通过新闻发布会、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政府网站、主流媒体等渠道“第一时间”主动发布群众关注焦点等相关信息(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成为引导舆论的主体。三是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由网信部门牵头,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全面整合灾害事件中的舆情信息,汇集数据资源并规范管理,推进各部门的网络谣言信息共享和数据互通,构建长效治谣机制。


Leave a Reply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