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偷拍”事件的五点思考

近日,广州地铁“偷拍”事件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事件起因是,地铁上有一名女大学生张某怀疑大叔偷拍自己,在对方自证清白后,仍在网上曝光对方,并发表侮辱性言论,遂遭到网友声讨。事件从一段小视频、一篇小作文开始发酵,随后一再反转,让网友几次“大跌眼镜”的同时,也形成爆发式传播,舆情声量居高不下。

类似的事件,一段时间来似有此起彼伏之态,且往往都引发一次次舆情地震。这也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我们不妨坐下来、静下来,想一想这起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笔者有五点与诸位读者探讨。

一、维权是正当之举,但“莫须有”式维权不得人心

遇到权益被侵害,维权绝对正当,也应理直气壮。然而,维权之所以神圣,正是因为它宣告着每个人的尊严不应受到不法侵害。而宣称“难道我的权益没有受到侵害就不能维权了吗”,从而进行“有罪推定”等脱离事实依据的维权,这种行为就背离维权之本义,非但谈不上维权,还可能构成侵权。

在这次事件中,女生警惕被偷拍的最初想法没有错,但在有明确的“未偷拍”结论的情况下,仍以维权的名义将无辜的大叔拉到网络场域进行“游街示众”,试图将其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接受道德审判,这给大叔及其家人带来了严重伤害。

其在网上曝光的视频看似有图有真相,却实在经不起推敲,眼尖的网友一下子就看出端倪,认为视频未对大叔面容进行打码,侵犯了肖像权、隐私权等。试想,如果事件没有反转,针对大叔的人肉搜索、信息曝光不会停止,又将造成何种严重后果?怪不得有的网友都忍不住感慨,“想象一下这个被冤枉的人要是我爸爸,就很难受很心疼”。

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维权也不能“想说啥说啥”,如果放任自流,甚至妄图先发制人、裹挟大众情绪,未必能达到维权的目的。而这种打着正义旗号的“假维权”,是我们需要始终瞪大双眼加以辨别、抵制的。

近日,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起草了《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网络诽谤、网络侮辱、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任性”行为给出一记重拳,“莫须有”的恶意构陷也将付出相应代价。

二、舆论曝光是一把双刃剑,如何防范“公器私用”

相比于线下曝光的耗时耗力、举证困难,选择网络曝光更易在短时间内形成舆论声势,有效遏制不良行为。比如,某地烧烤店打人事件就通过网络曝光推进了事件的处理等。这是利用舆论进行监督的一种方式。

但舆论曝光无异于一把双刃剑,稍有不当,就可能沦为一些人获取流量密码、编造事实恶意炒作、扰乱网络公共秩序的工具。比如,这次事件中的女生就被指认是恶意曝光,以此来吸引流量,而后其本人也遭舆论“反噬”,不得不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此前,在疫情期间,某些网络大V为赚取流量不惜吃“人血馒头”,热衷在舆论场上带节奏、攻击他人,不仅影响公众情绪,还造成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道理也是如此。

说到底,互联网的本质是公器,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笔者对此有三点想法:

一是好好说话。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实事求是,理性解读,让舆论的力量成为保护他人的盾,而不是刺向他人的矛;

二是整治乱象。监管部门须打起十二分精神,加强网络监管,综合运用技术手段打击带毒流量。对于突破法律底线、践踏公序良俗、败坏网络风气等不良网络行为,吸粉的要清粉、被打赏的要罚没,让其竹篮打水一场空,从而抽薪止沸;

三是常吹清风。真诚相待,以心换心,才能将隔阂弥合。我们还须继续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让真善美成为联结数亿网民心灵的桥梁。

三、情绪无法化解情绪,挑起对立、煽动仇恨会走进情绪化的死胡同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道理大家都懂,但还是有不少人相信,有了网络就相当于披上了“隐身衣”。正如我们在《治理网暴再难也要破题》中提到的,网络的匿名性和“法不责众”心理,让一些人误以为可以肆无忌惮地在网络空间批评甚至辱骂他人,疯狂宣泄自己的不满和怒气。

本次事件中,随着网友不断涌入,舆论场也开始被挤压、变形,理性和客观逐渐失灵,一些网友的矛头也失去了方向,甚至向原本与本事件无关的话题如身份对立、性别对立上靠拢,不少营销号也开始煽风点火,说这是“针对女性的猎巫行为”,打着“女权”旗号在寻求所谓的“特权”,等等。但冷静想一想,将个别人的行为直接上升到整个群体,过于牵强,不合常理。

网络是情绪的放大器。一条小溪水的流淌或许不引人瞩目,但当千万条小溪汇成汪洋大海时,哪怕一股小小的漩涡,都可能引发滔天巨浪。我们应该多一份敬畏,心存一份善意,把情绪关进“牢笼”,让表达有边界,不要动不动就选边站队,用情绪的“榔头”一次次捶打网络中所谓的“钉子”。否则,真当海啸来临之时就会发现,这里没有幸存者。漩涡过后,留下的只会是社会信任的破裂和理性的崩塌。

四、“强者”并不取决于更大的话语权,而在于责任和良知

回看本事件始末,当事人双方的身份差异一直是许多网友热议的焦点。按常人的理解,张某作为一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硕士研究生,理应具备一定的修养。但其咄咄逼人的姿态和言论,却未免让人感觉太过盛气凌人。相比之下,受了不少委屈的大叔却很快表示了谅解,没有过多计较。

此外,两位当事人一个是新闻专业出身,且是在社交平台上拥有数万粉丝的博主,另一位却连智能手机都不常使用。在网络资源使用上,前者相对于后者是绝对的强势一方。而这种优势,也让张某先行一步占据了舆论高地,甚至在短时间内引导了舆论走向。如果不是事件发酵,后续舆论很可能就会演变成为张某单方面的“发声场”。

在此,笔者想说,真正的“强者”,和学历、身份并不相关,能力更不是拿来炫耀的资本。“强者”并不是因为拥有可以审视他人、侵害他人的资本而为强,而是具备更开阔的见识,能够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实际生活中,一个人相对一部分人来说或许具备某种优势,或是更多的发声机会,或是更大的话语权。但须谨记,所谓的“光环”从来都不是自我标榜来的,如果想得到尊重,那就该用光去照亮他人。

五、想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就以怎样的方式去守护“心中的正义”

社交网络发展至今,类似的舆论事件已屡见不鲜。但据调查发现,除了一部分别有用心、刻意带节奏的水军和幕后推手之外,许多网友选择加入“声讨大军”,出发点更多是因为“路见不平一声吼”,想要维护心中朴素的公平正义。

如在本次事件中,许多人认为是女大学生张某先行图谋制造一场“网暴”行动,而自己的行为恰恰是在抵制“网暴”,是在为大叔求得一个公道。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认为这些网友行为恶劣,将他们的做法直接定义为“网暴”,对他们加以指责,因而引发了强烈的反感情绪,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可否认,许多网友的初衷是善意的,他们的密切关注、持续追问、理性探讨,推动了事件的进展和真相的公开。但舆论场就像一个暴风眼,没有人能预料到下一刻它又会波及多少人;舆论场也像一片汪洋大海,总有人在里面浑水摸鱼、借机牟利。再加上一些网友被情绪裹挟着,慢慢地可能忘记了自己的出发点,越说越过火。这些都给大多数网友原本的善良和正义蒙上了一层阴影。

有句老话说,君子谋事,有所为有所不为,讲究取之有道。如果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不顾后果、不惜伤害他人,就很可能适得其反。为了守护“心中的正义”而采取偏离正义的“以曝制曝”“以暴制暴”,终会迎来“反噬”,离我们想要的清朗的网络空间也只会渐行渐远。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网友关切,相关部门亦须及时出手、作出权威回应,让正义得到彰显。如果久拖不决或放任不管,也会为“以曝制曝”“以暴制暴”的滋生和蔓延提供空间。

当前,在应接不暇的各类信息洪流下,我们更应该先静下来,好好想一想该如何去保护好自己那颗追求真相、维护正道的初心。毕竟,你怎样去对待这个世界,它就怎样反馈于你。


Leave a Reply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