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政府部门过度信息管控的六大负面影响

据观察,最近一段时间,社交媒体上的部分网民观点、自媒体文章以及主流媒体的评论文章都存在被管控的现象,微信公众号上某些热点舆情事件的文章经传播不久便显示“此文章已被删除”,新浪微博上相对应的“热点话题”被快速下架,知乎对相关主题范围的文章也谨慎控制,舆论场中弥漫着对“404”的不满和调侃。这让人不由得想起四年前一起因要求“做好删帖工作”而引发的舆情事件:2013年5月,陕西眉县县委针对“某开发商涉嫌资金诈骗”的举报微博作出批示,“及时发布回复消息,引导舆论导向,同时积极做好删帖工作”,引起了媒体的广泛批判。

近年来,政府部门在应对热点舆情事件时,尤其是针对负面网帖,普遍采取了“删帖”这种围堵民意的做法。正如《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微博上所表达的观点:“现在一旦出了公共舆论事件,政府的治理工具就纷纷失效了,只剩下删帖这一招了。”然而,过度的信息管控尤其是大面积的“删帖”势必会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政府部门需予以警惕:

1.违背传播规律和舆情应对规律

舆情应对的主要工作是就实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舆论焦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回应,注重的是疏与引,强调的是真诚和平等,目的在于解决公众疑惑,增强政府公信力。

而网络管控特别是过度删帖,是通过行政命令从源头上封堵舆情源,遏制民意表达,这与舆情应对规律本身是相违背的。其实,切断信息源,并不意味着质疑与批判声就过去了,相反,删帖越多,越刺激着网民的亢奋情绪,导致与此相关联的事件更加敏感。而且,网络舆论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删帖”这一封堵性的手段与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规律同样也背道而驰。

2.舆情回应效果大打折扣

在部分热点舆情事件的应对当中,舆情回应与管控都是同时进行的。但过度的管控特别是大面积的删帖无疑会对舆情回应的效果产生不利影响:一是会降低回应的可信度;二是删除的信息当中包含有一些事实性的报道或爆料,“删除”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有关部门试图掩盖真相。

此外,过度管控导致了信息传播量和讨论量的锐减,这就会制造出一种“舆情已经平息”的假象,在假象的迷惑之下,舆情涉事主体很容易忽略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而没有及时对其进行回应,即使回应了也会被认为“答非所问”,导致舆情回应的效果大打折扣。

3.进一步刺激舆论的逆反情绪

过度删帖至少有两方面的弊端:一是会将正常议题敏感化,网民往往会揣测事件背后究竟有什么大背景,从而刺激更多网民前来围观;二是会刺激公众的逆反情绪,导致被删除的网帖被重复发布在不同的信息平台,使事态扩大化。

通过屏蔽关键词的手段进行网络管控同样也会刺激舆论的逆反情绪,如知名演员章子怡发布了一条微博“听说有三种颜色上不了热搜”。随后,该条微博获得超过140万次的转发,218万次的点赞。人为地信息控制反而刺激了更多的关注。

4.失去洞察社会情绪的窗口

过度管控遏制了观点表达,同时政府部门也失去了了解和洞察社会情绪的窗口。一方面,管控会导致舆论场中的一些声音被忽视,包括批评、质疑、不满、追问、建议等,这些声音尽管不完全对,甚至有些充满了主观情绪,但其对于了解社会情绪和舆论暗流都能起到关键作用,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分析观点表达者的地域、群体、意图,进一步地进行追踪和调查。而在此基础上的舆情研判才更具有指导性与针对性,也才能在更大程度上解决纷争,弥合分歧;

另一方面,过度的网络管控会扼杀意见领袖的表达欲望,而感到失望与无力的公众参与社会事务讨论的热情也会不断降低。交流与互动不断减少,久而久之,政府部门必将丧失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从而陷入“掩耳盗铃”“闭门造车”的尴尬境地。

5.制造新的对立和矛盾

舆情主体单方面进行删帖容易给舆论留下涉事部门拒绝履行回应义务的主观印象,官方拒绝沟通的“高冷”与公众渴求沟通而不得的“无力”在舆论场交织,导致在舆情事件之外,产生新的对立和矛盾。过度删帖还会造成意见表达者与涉事主体之间的对立,网民原本希望通过表达观点来引起涉事主体的重视,结果却事与愿违。其实,对立和矛盾只会进一步刺激舆论的不满情绪,让事件进一步发酵升级,更加不利于问题的处理和解决。

6.政府公信力日渐被损耗

过度管控尤其是删帖展示出的是有关部门拒绝与舆论交流的强硬姿态,这种姿态不仅会使公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愈发强烈,而且会降低公众对政府其他作为的信任度。而毫无说明与解释地管控,甚至是毫无约束与限制地删帖,暴露出政府管理中的不足。“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提出了一个理论,说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过度的信息管控正在使政府部门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塔西佗陷阱”。

政府部门过度的信息管控不仅无助于舆情的真正平息,而且也容易折损政府部门的公信力。那么该如何规避不当的网络管控,使舆情应对工作踏上正途呢?

首先,正确看待和回应网络舆论。

其实,网络曝光的各类信息本不可怕,舆论和公众需要的只是一个真实、权威的回应。以删帖为主要手段的管控措施并不能真正解决社会矛盾、平息舆论纷争,反而暴露的是相关部门的惊慌和不自信。很多时候,负面帖子其实是民意的一种反映,政府部门不应该像鸵鸟一样回避,而是要勇敢面对,把负面帖子当成了解民意进而与公众进行沟通交流的工具。对于基层领导干部而言,需尽快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特征,把握互联网宣传规律,避免让删帖成为一种条件反射般的权力本能。

其次,加强对删帖的规范化管理。

诚然,网络删帖是国际通用的网络管控手段。但政府删帖应依法依规而行,对于谣言、诽谤等不实、虚假信息或者对社会有危害性的信息,以及暴力、色情、血腥等有损互联网生态健康的信息,政府部门可依法删除,乃至依法追究发布者以及传播者的法律责任。

此外,政府部门还需规范删帖流程,严格删帖权限,防止网络删帖越界和删帖权力滥用,同时加大力度打击删帖中存在的腐败行为,以树立起公众对管控手段和目的的正确认识。


Leave a Reply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