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与老年人的数字化生存

数字时代的各种新技术驱动着人们不停奔跑,耳聪目明、腿脚灵活的年轻人越跑天地越广,那些被强行推上“跑道”的老年人,却力不从心,与年轻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代际鸿沟与城乡鸿沟一样,成为现阶段数字鸿沟的主要表现。

在移动支付越来越发达的时代,能够自如地使用手机付款的老年人为数不多,除了使用手机方面的能力障碍外,他们因对手机支付安全性担忧而产生的心理障碍也很突出。不能用手机支付也意味着,当年轻人在手机里忙着抢“红包”时,一些老年人被排斥在这种新社交仪式之外。近年网约车的流行,反而给老年人出门打车带来困难,这同样映射着数字时代老年人所面临的困境。

疫情期间,具有“通行证”意义的“健康码”,更是难倒了一大批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没有移动流量、不会操作……各种因素都可能使得他们无法自证其健康,让他们的行动受到一些限制。

“健康码”带来的问题,不仅典型地反映了数字时代老年群体的窘困,也是一种隐喻:今天人们的健康与自由,不仅体现为现实空间里的状态,也体现为数字空间里的状态,而能在数字空间里“健康生存”、自由通行的老年人少之又少。

尽管越来越多的老人已经进入了数字空间,但缠绕他们的,多是谣言、伪科学等内容“杂草”。由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思维惯性,很多老年人对任何打着媒体旗号的内容都会深信不疑,他们也无法判断在社交平台上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信息哪些出自专业媒体,哪些出自“自媒体”。十分关注健康信息的他们,又因缺少科学知识和判断力,成为伪科学的“重点关照”人群。

另一方面,多数内容的生产者存在一种误区,那就是:老年内容=健康养生。但“大妈的丝巾”“大爷的单反”等老年人的新风潮说明,除了追求健康,老年人也在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内容生产者认识误区导致的内容供给的单调,使得老年用户被困在狭小的内容空间里。他们缺乏可以在朋友圈、微信群分享的“社交货币”,只能在各种伪科学、谣言内容中恶性循环。那些他们信赖的传统媒体,虽然开设了各种新媒体“号”,但他们与这些“号”之间的连接通道并不畅通,即使他们可以接触到这些“号”的内容,面对有些媒体的“语态变革”,他们可能也有些无所适从。

媒体“语态变革”的参照坐标大多是年轻用户的语态与文化。数字时代的年轻人与老年人,日益分化为两个世界,他们虽然都说着汉语,却用着完全不同的编码和解码系统。虽然有些年轻人会手把手教长辈使用手机,但他们不会把朋友圈向长辈开放,他们有着自己隐秘的文化城堡。因此,代际数字鸿沟的另一个表现,是代际的文化隔阂。虽然这样的代际文化隔阂从来就存在,但数字技术或许会将文化隔阂推向文化断裂。

拼命追逐年轻人的,不只是媒体。数字时代,由于市场的动因,各种企业、机构都开始顺从、讨好“后浪”,老年人被挤向了越来越小的角落。即使是那些打“银发市场”主意的人,大多也只是把为老年人服务当作一种生意,而不是一种人文关怀。一旦在老年人身上得不到收益,他们就可能迅速转移。

种种问题都提醒我们,在数字化生存日益普及的今天,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宜居、更人性的现实生存环境,让他们有足够宽广、便利的数字化生存空间,应该成为政府、新媒体平台、传统媒体和各类企业、组织共同努力的目标,年轻一代的数字化“反哺”,也需要在更广的层面展开。


Leave a Reply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